虎头要塞是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东部原中苏边境上的一个军事基地,它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市虎头镇完达山余脉丘陵中,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留下的极其重要的罪证之一。本来,8月15日是日本天皇无条件投降书宣告抵抗战争结束。但是,死不认输的日本军国主义好战分子,凭借虎头要塞一直抵抗到8月26日全军履灭。 一、虎头要塞位置显赫 日本关东军修建虎头要塞的目的在于以此作为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因为虎头的军事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它位于伯力和海参崴的中心点,扼制苏联远东乌苏里铁路的咽喉,同时它又是远东苏军进入东北腹地的捷径通道。 上船出发去乌苏里江对面俄罗斯看看
它西起火石山,东至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的伊曼市隔岸相望,南起边连子山,北至虎北山。中心区域正面宽12公里,纵深30公里。在此方圆数十公里的范围内,共有大小十余处要塞,由猛虎山、虎北山、虎东山、虎西山、虎啸山五个阵地组成。其中,猛虎山是主要阵地,虎东山、虎北山为其两翼前沿阵地,成钳形以南北两线呈护卫阵势,虎西山、虎啸山两个阵地位于猛虎山主阵地西面,为猛虎山后方第二线阵地。
虎林队备战香港世界杯 二、虎头要塞配套设施
主阵地猛虎山由中猛虎山、东猛虎山、西猛虎山三个丘陵组成,周围是沼泽地带,形成难以通行的天然屏障。中猛虎山是日军虎头国境守备司令部的所在地,标高111.8米,距东、西猛虎山两制高点直线距离分别为350米和300米,距乌苏里江约2000米。地下工事以中猛虎山为中心,由隧道与东、西猛虎山地下要塞相连。地下工事包括指挥所、通讯室、士兵休息室、伙房、浴池、粮库、弹药库、发电所等,并有竖井直通山顶观测所和通风口、排气孔、反击口等通道。 三、虎头要塞历史背景 为达到对苏联战略进攻的目的,虎头要塞的兵力、火力配备极为强大。1939年3月,关东军建立了第4国境守备队,守备队辖3个步兵大队、5个炮兵中队、1个工兵中队。此后,又多次扩大编制,增加兵员。初期以仓周藏少将为司令官,守备队以步兵和炮兵各12个中队为基干编成一个旅团,兵员总数为8000人。1941年是虎头国境守备队编制兵员和装备的鼎盛期。在此期间,虎头要塞仓库中储备的粮食、被服、弹药、燃料,足可供养超过10000名士兵三个月以上。各要塞的守备队兵力也增至1个师团12000人。各要塞的火力配备方面,除步兵常规武器外,在虎东山西侧部署了30厘米口径榴弹炮2门、24厘米口径榴弹炮2门;在中猛虎山西侧部署了15厘米口径加农炮6门;在虎啸山南侧和东猛虎山北侧共部署了10厘米口径榴弹炮8门。各步兵中队分别配备了17门山炮、16门92式步兵炮、8门中迫击炮。另外,虎头要塞设置了高射炮阵地,装备高射炮18门和高射机枪10挺,用于要塞的对空防御。 为加强重型火炮威力,在西猛虎山西北山麓构筑了巨炮阵地,将东京湾要塞的海防巨炮40厘米口径榴弹炮运抵虎头要塞,该炮炮身直径1米,长约20余米,最大射程20公里,炮弹长4米,弹头直径40厘米、长1.2米,最大装药量为1000公斤,备有炮弹200发。巨炮阵地炮塔为半地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炮口直对东南方苏联的伊曼铁桥和拉佐水塔。这门巨炮的任务是在对苏作战中对乌苏里铁路运输中枢进行毁灭性打击,破坏伊曼铁桥和拉佐给水塔,摧毁苏军铁路运输设施和给水设施。同时在虎头镇以西30公里的火石山还修筑了列车炮阵地,驻有一个列车炮中队,装备24厘米口径的列车炮,最大射程50公里,用于对苏进行切断交通、断绝水源、骚扰后方补给、炮击军事目标等远距离作战。原基地设在虎头,因其射程太远,且机动性强,后移至火石山。 四、为何虎头要塞被称为东方马奇诺防线 为防御敌方飞机和大口径重火炮的攻击,虎头要塞的各地下工事均在山体底部挖掘,所有的地下设施顶部浇灌水泥混凝土,重要部位的钢筋混凝土覆盖厚度达3米。在地上,利用地形构筑成环绕山体的战斗掩体和交通壕,形成具有一定纵深的、便于平面立体交叉发挥火力的地面工事,并设有出入地下要塞的通道、观测所、射击孔及通讯联络设施,使地上地下军事设施联成一个整体。为防止敌方坦克的攻击,在各阵地周围都设置了铁丝网障碍。 正是由于虎头要塞的分布范围广、工事规模大、军事设施全、防御坚固、攻击力强,日本关东军将其吹嘘为永久要塞,是“东方的马奇诺防线”。 日本关东军为修建如此规模巨大的军事工程,耗资数亿,征用劳力十多万,共用时六年(1934年开工,1939年完工)。在修筑要塞期间,无数的中国劳工和战俘遭到残酷奴役和杀害,可以说,要塞是用中国劳工和战俘的累累白骨堆积而成的。 五、为了保密所有施工者被集体屠杀 在“七·七”事变以前,修筑虎头要塞的中国劳工,主要来自伪满各地和中国关内山东等省,日伪当局通过抓捕“浮浪”,强征伪满报国队、诱招中国关内农民等手段,将大量中国劳工秘密送往虎头修筑要塞工事工事。“七·七”事变之后,大量中国战俘也被强制从事虎头要塞工事的修筑。 残酷的劳役,非人的待遇,加上食物缺乏及超强度的体力劳动,使劳工大批死亡,冬季时被直接抛入草甸子,或弃尸于荒野山林,尸体都被野狼撕咬啃噬,其状惨不忍睹。据曾在虎头要塞服役的日本军人加纳传三说,他入伍第一年,亲眼目睹中猛虎山背后有许多暴弃于山野的劳工尸骨。这些死难的劳工是在工事修成后,被日军集体屠杀的。
究竟有多少中国劳工被强制从事修筑虎头要塞,又有多少被折磨至死或被枪杀,由于当时修筑虎头要塞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而且日军为保护军事秘密,处死中国劳工也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准确数字已难于统计。但据日本方面的资料显示“每年春天约2000名中国劳工和满洲报国队被送到要塞从事修筑军用道路和火炮阵地”,依此计算,六年期间应至少强征了12000名中国劳工,这些劳工除少数侥幸逃跑外,绝大多数人的结局不是被折磨致死便是被秘密处死。据日本士兵冈崎哲夫所著的《日苏虎头决战秘录》写道:“昭和18年(1943年)的某一天,由于要塞设施大体完成,俘虏劳工被集中在猛虎山西麓(猛虎谷)的洼地里,举行完工酒宴,用酒菜酬劳他们,……突然,重机枪喷出了火舌,刹那间,宴会场化为血腥的屠场,到处是刺鼻的血腥味和堆积如山的尸体。” 六、二战最后一役日军违抗天皇命令抵抗到全军履灭 1945年8月9日,苏联远东第一方面军对虎头要塞发动了攻击,日军守备队凭借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激战至27日,苏军终于攻克虎头要塞。在历时17天的“虎头战役”中,苏联红军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为解放虎头,493名苏联将士长眠于此。 日本天皇无条件投降和日本十五国境守备队指挥官标准相
8月15日天皇无条件投降公告后,日本拥有120万关东军仍在违抗命令,坚决抵抗苏联红军进攻。最后1945年8月18日,苏军指挥部向日军守备队发出最后通牒,但日军仍坚持顽抗,并将苏军派去的军使杀害,苏军便发起更加猛烈的攻击。1945年8月19日,苏军由两翼间日军阵地再次发起攻击,激战一天,苏军攻占了日军守备队本部,中猛虎山、东猛虎山阵地日军守备队步兵1中队、步兵队本部、步兵炮中队、炮兵队本部全部被歼。虎头要塞各制高点均被苏军占领,日军转入地下工事顽抗。1945年8月21日,西猛虎山步兵3中队被歼。8月26日虎啸山步兵1中队被歼。1945年8月27日,中猛虎山日军守备队炮兵2中队被歼。至此,虎头要塞的日军守备队计1387人,除53 人逃离阵地外,全部被歼灭。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之战——虎头要塞歼灭战十分惨烈 1945年8月9日零时30分,苏军远东第一方面军第35集团军打响了进攻虎头要塞的战役。霎时间,苏军重炮一齐向日军阵地发起猛烈轰击,打得日军措手不及。苏57边防总团在炮火掩护下,首先强渡乌苏里江和松阿察河,占领了日军边防哨所,控制了边境线。接着苏264师和109筑垒守备队经15分钟的火力攻击,从三方面强渡乌苏里江和松阿察河,又在火力掩护下,越过河滩和沼泽地带,向纵深推进5至12公里,切断了虎头至虎林县城的交通,并很快攻入虎啸山麓。 1945年8月10日,苏军49架轰炸机和50架歼击机对日军阵地进行了两个小时的轰炸。苏军对岸的重炮对日军的阵地实施了全面的炮击后,以坦克开路,从三方面发起第一次总攻,遇到日军的疯狂抵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但由于攻上来的苏军较为分散,只好退下阵来,苏军的第一次总攻击失利。1945年8月11日,苏军采取穿插分割、逐步压缩和各个击破的战术,进行了系列进攻,包围并占领了偏脸子山和虎西山。
1945年8月12日,苏军发起第二次总攻击,凭借偏脸子山和虎西山两个观测点,陆空相呼应,以优势兵力和火力对日军火炮阵地和要塞进行毁灭性的破坏,攻入了日军的851和506兵营,夺取了临江台。1945年8月13日,苏军发挥火力优势,一举占领了猛虎山,近距离炮轰日军巨炮阵地。占领猛虎山顶的苏军从地下要道的烟囱、通气口等向负隅顽抗的日军投放手榴弹或液体炸药,一些日军窒息死亡,其余则疯狂反扑。1945年8月14日日军巨炮阵地被苏军攻陷,虎东山日步兵1中队向东猛虎山靠拢。1945年8月15日,日军炮兵1中队全部被歼。1945年8月17日,苏109筑垒部队攻占虎北山,日军步兵4中队撤出阵地向中猛虎山转移。 八、相距虎头要塞60公里珍宝岛变湿地保护地 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县(今虎林市)珍宝岛乡境内,距虎头要塞60公里。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面积0.74平方公里,历来为中国领土,中国居民祖祖辈辈在这里进行打鱼等生产活动,中国边防军也一直在这一地区执行巡逻任务。 如今的珍宝岛和虎头要塞都变成了湿地和稻田
自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国关系恶化后,1967年1月至1969年2月,苏联边防军先后16次侵入该岛,干涉中国居民的正常通行和生产活动,阻止中国边防部队执行正常巡逻勤务,打伤中国边民和边防战士多人。中国政府多次严正要求苏联方面停止武装入侵活动,苏联却置若罔闻。
1969年3月2日的自卫反击作战击毙苏军31人、打伤14人,击毁装甲车、指挥车和卡车各1辆,击伤装甲车1辆。战斗中,中国军人牺牲20人、伤35人,另有1名通讯员失踪。
1969年3月15日的激战中中国边防部队抗击苏军50余辆坦克和装甲车以及大量步兵的轮番攻击,激战9个多小时,历经6次较大规模的炮战,粉碎了苏军3次冲击,共击毁苏军坦克1辆,装甲车8辆,击伤坦克、装甲车5辆,击毙苏联边防总队长列昂诺夫上校、杨辛中校等60余人,打伤80余人。中国军队牺牲12人,负伤27人。 1969年3月17日至4月2日争夺苏军T-62坦克的作战行动,中国军队发射炮弹1900余发击毁、击伤敌坦克各1辆,打死打伤苏军步兵30余人。 整个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边防军毙伤苏军230余人(苏联公布的苏军伤亡数字为152人),毁伤坦克装甲车辆19辆。
珍宝岛水淹上不去,只能在珍宝岛湿地牌前打个卡 中国军队阵亡71人。从二战最后一战虎头要塞,到珍宝岛自卫反击战,都是乌苏里江沿线虎林人民亲眼目睹的两场惊世之战。同时,它也是每个热爱和平的中国人都应该前来参观的红色教育基地。
上一篇:无
下一篇:无